永泰寺原名明练寺,坐落在太室山西麓的子晋峰下,依山就势,坐东向西。寺建较早,据明万历四年(1576年)《重修永泰寺总持碑记》载:永泰寺,原名明练寺,为安置南朝梁武帝的女儿萧明练(又称尼总持)始建。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(521年),因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入寺为尼后改名永泰寺。寺院有皇姑楼,传为永泰公主修行的地方。北周建德二年(573年)武帝废佛道二教,寺被废弃。隋开皇年间(581—600年)恢复原状。唐贞观三年(629年),为保安全,寺内尼姑曾迁徙偃师县平川地区。唐中宗神龙二年(706年)又恢复原寺。明以后屡有重修。清道光八年(1828年)、二十年(1840年)又两次重修。1963年6月20日,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永泰寺唐塔等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1年,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64年,河南省文物局拨款由登封县人民委员会负责加固寺后塔基。1971年,山门、中佛殿因雷击失火倒塌。1986年省又拨款1.7万元,落架重修大雄殿,重建北廊房。
1994年1月22日,经省文物局批准,登封县文物局与郑州永泰旅游发展公司签约,联合整修永泰寺。这次整修,是自寺创建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,投资800万元,重修包括山门、天王殿、中佛殿、左右配殿、皇姑楼等建筑。全部工程在1998年完工。
当今寺院东西长424米,南北宽157米,占地面积6600多平方米。中轴线上建筑从山门到皇姑楼共五进院落,两侧尚有配殿。
山门:面阔三间,硬山式绿琉璃瓦盖顶,正脊置狮驮宝瓶、龙凤莲花图案,两端置大吻,垂脊置仙人、狮子、天马。檐下施三踩斗拱。前后辟方门、圆窗。门匾为“永泰寺”三字。门内塑金刚力士像,形象威武。门前有石狮,两侧为仪门,显得庄重威严。
天王殿:面阔三间,进深五架,硬山式琉璃瓦殿顶,正脊两端置大吻,垂脊施仙人、龙、马。方门棂窗。殿内中间塑弥勒佛像,两侧塑四大天王站像。佛像背后为执杵韦驮站像。殿北墙内有圆口井,传为永泰公主汲水之井。另有石臼、石磨,亦为公主遗物。
中佛殿:面阔三间,进深五架,歇山式绿琉璃瓦殿顶,正脊两端置吻,戗脊上饰仙人、龙、马。檐下施五踩斗拱。前后中间辟门,两次间开棂窗。殿内正中供玻璃钢制释迦牟尼坐像,两侧为文殊骑青狮,普贤骑白象。屏壁后面墙上彩绘九大弟子说法壁画,南北墙上绘18罗汉像。
大雄宝殿:此为寺院主体建筑,面阔五间,进深七架,重檐歇山式绿琉璃瓦盖顶,正脊中置狮驮宝瓶,两端置大吻;戗脊施仙人、龙、马,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,檐角各悬风铃,殿前后有棂门。两次间,为棂窗。殿内供释迦牟尼佛、药师佛和阿弥陀佛,南北两壁前雕塑20诸天像。殿北围墙外,有千佛阁遗址,坐北向南,四角设倚柱,残砖为佛像砖。
皇姑楼:依地辟基,踞高临下,面阔五间,进深五架,三层歇山式建筑,钢筋混凝土结构,黄琉璃瓦盖顶。一、二层四周有回廊,可通来往,三层可踞高望远。一层正中置永泰公主玉石像,旁有侍女和车马銮驾。
另据前述《重修永泰寺碑记》拟将于均庵主塔后10米处重建总持殿。
寺后半里许的山坡上有唐塔一座,金、明塔各一座。山门内左侧有《大唐中岳永泰寺碑》,为唐玄宗天宝十一年(752年)刻立,由龙兴寺沙门靖彰撰文。颍川处士荀旺书丹,碑高2.34米,宽0.86米,碑首雕刻六盘龙,前后额和碑阳有线刻观音佛像及其它图案,题为《大唐中岳永泰寺碑颂并序》。碑文主要是叙述永泰寺的沿革,字径2公分,字迹肥润。
经幢:树立于山门外南北两侧,南幢是唐玄宗天宝九年(750年)八月二十日刻立,上刻“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”。通高1.33米,围长1.82米。北幢是唐高宗永淳二年(683年)刻立。幢上刻陀罗尼经,残幢高 0.8米,围长1.45米,幢上佛龛中,浮雕佛像12尊,因久经风雨侵袭,多剥蚀不清。
《重建嵩山永泰寺碑记》: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五年(1607年)十二月,费必兴撰文,彭鲲化书丹并篆额,碑高2.22米,宽0.91米,字径3公分,碑文记载了永泰寺的盛衰。
莲花灯座:北宋遗物,座下层雕有四龙盘绕,龙头向上平伸,龙爪在下支撑,中间有一石柱拱托,周沿刻有仰莲,上层雕有小龛,龛内有韦陀佛。台座整体上圆下方,雕工细致精美。已调拨河南博物院。
除以上碑刻外,散存寺内的还有《金装佛像功德碑记》等10余通。
寺内大雄殿前有株娑罗树:又名七叶树。在寺内大殿前,树高20.1米,围径2.73米,树身挺拔,枝长叶茂,一簇七叶,叶脉平滑,一花七瓣,花色淡黄,果若佛塔,果实黑白相间,叶、果皆可医病,被称为稀有树种。此树传为永泰公主入寺时所栽,至今已1500余年,被称为“佛爷凉伞”。中佛殿前有一棵大叶杨树,树身挺直,高约30米,胸径4米余,群众称“佛爷旗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