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大猷和少林寺棍法

2020-07-05


 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,字志辅,又字逊尧,号虚江,明代福建泉州人。他历任明代三朝将官,一生坎坷。时而受到朝廷重用,名声显赫;时而受到贬责,沦为囚徒;一生中曾经四为参将,六为总兵,累官至都督。在倭寇屡犯海疆的多事之秋,他率领的俞家军转战于苏、浙、闽、粤之间,战功显赫,因而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“俞龙戚虎”。

  

  俞大猷早年先跟随王宣、林福学习《易经》,后拜赵本学学习兵法。然后跟随李良钦学习荆楚长剑,即丈二长棍棍法。据说李良钦武艺超群,勇猛过人,他的棍法得之一少林僧人,原来学习的是少林齐眉棍,后来他把齐眉棍变化为丈二长棍。俞大猷在父亲病逝后,他放弃了学业,继承了百户的世袭职务,从品秩上看是正六品,不过明朝是文官制度,百户实际地位并不高,大概相当于现在军队里的连长吧。嘉靖十四年(1535年),俞大猷中武举人,被任命为千户,守御金门。但是,从武则天执政时开始的的武举制度,到明代明显变水了。我们从有关资料看,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、骑射、步射、马枪等技术;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,要"躯干雄伟、可以为将帅者"。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,要"副之策略",问孙吴兵法等。到了明朝时则改为"先之以谋略,次之以武艺",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,不能参考武试。至清朝时,改为先试马步射,马射二回六矢,中三为合。步射九矢中五为合。之后比力气,包括拉硬弓、舞刀、举石。弓分八、十、十二力;刀分八十、一百、百二斤;石分二百、二百五十、三百斤。合格者才考笔试。可以看出来,封建时代的武举制度,唐、清两代对“武力值”要求最高,明代最低,因为明代的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,再加上大多是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,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罢了。那么,中了武举的俞大猷个人武力值如何,从史料中并不能看出。

  

  俞大猷闻名于世,主要是他的领兵打仗的将帅之才。他的军事才能,尤其在抗倭、平乱时表现得尤为突出,数建大功。

  

  俞大猷的武学造诣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《剑经》(大概成书于1557年)一书中。这本书虽然名为"剑经",但实际上是讲棍法及长兵器的用法。俞大猷认为"棍为艺中魁首"。强调随时以"奇正相生"的变化,以静制动,后发而先至,在敌"旧力略过,新力未发"时,施以突击,"打他第二下","刚在他力前,柔乘他力后,彼忙我静待,知拍任君斗"。他所倡导的军中棍法强调“阴阳要转,两手要直,前脚要曲,后脚要直,一打一揭,遍身着力,步步进前 ,天下无敌”。从他关于棍法的认识可以看出来,俞大猷结合自己的军阵实践,把《易经》和《孙子兵法》中的理论渗透到军中长兵器的用法中,他对在军阵之中如何使用长棍制胜的见解非常高明,应该是一个棍法大家。

  

  他对军阵中武艺的使用与平时武艺的使用的不同有清楚的认识在。他在《纪效新书》中说:“开大阵,对大敌,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。堂堂之阵,千百人列队而前,勇者不得先,怯者不得后,丛枪戳来,丛枪戳去,乱刀砍来,乱杀还他,只是一齐拥进,转手皆难,焉能容得左右动跳;一人回头,大众同疑,一人转移寸步,大众亦要夺心,焉能容得或迸或退。”

  

  所以,我们可以看出来,俞大猷不是一个缺乏理论指导的民间武术家,而是一个精通易理和兵法又有着丰富军事实践的武术家。他对棍法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战场上的搏杀,既有实践,又有理论。

  

  这就可以解释俞大猷在《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》中说的一段话:“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,后自云中回,取道至寺。僧自负精其技者千余人,咸出见呈之。予视其技已失古人真诀,明告众僧,皆曰:‘愿受指教。’予曰:‘此必积之岁月而后得也。’”

  

  这一年是嘉靖四十年(1561),俞大猷58岁。他奉命从山西大同南征,专门取道嵩山,探访了少林寺。探访的原因,文中说的很明白:“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……”所谓神传,是指少林寺有少林棍法是佛教护法神紧那罗王传授的说法。因为俞大猷曾随李良钦学习荆楚长剑,而李良钦的齐眉棍法又源于一少林僧人,所以,俞大猷知道这个说法并慕名而来也很正常。

  

  但俞大猷见“僧自负精其技者千余人”(我很好奇:少林寺当时有多少僧人?)演练棍法后却判断“其技已失古人真诀”,并“明告众僧”,这就有点不客气和自负了。当然,因为是他在自己书里的记载,当时到底如何讲恐怕已很难考证清楚了。

  

  我认为俞大猷之所以有这样不客气且自负的判断,一方面是前面所提到的他训练军中士兵的“一打一揭,遍身着力”的长棍之法确实是适合军阵战斗的棍法,而少林僧人演练的棍法,尤其是他所说的“僧自负精其技者千余人”演练属实的话,人数众多的群体演练呈现的特点自然是表演性更强些,两者差异势必很大,以我观彼,以我对棍法的理解判断眼前所见,得出“其技已失古人真诀”的结论也很自然。

  

  但明代嘉靖年间的少林寺棍法果真“已失古人真诀”了吗?我看未必。轻易下这个结论有“一叶遮目,不见森林”的嫌疑。很简单的道理,俞大猷需要回答两个问题:少林会棍法的僧人都出来为你演练了吗?出来演练的僧人把少林寺当时所有的棍法都演练了吗?这两个问题显然是不能做出肯定回答的,不能做出肯定回答,得出““其技已失古人真诀”的结论”就很不严谨。毕竟,个体战斗、军阵搏击及其表演差别是很大的!

  

  而且,从目前能看到的文史资料看,在俞大猷去少林寺前后都不乏精通棍法且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的僧人。

  

  武僧周友、洪纪、洪转、广按等都以棍术闻名。卒于1547年的周友更是因武功高超,战功显赫,被封为“总兵”,洪纪、洪转、广按等都是他的传人。

  

  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,倭寇犯浙江时,少林武僧天真、天池、孤舟、天员、月空等都曾率少林僧兵前去抗倭。他们手持铁棍,英勇杀敌,使少林棍法名动天下,也为少林僧人在社会上博得了很高的声誉。从时间上来看,这恐怕也是抗倭名将俞大猷拜访少林寺的一个原因。

  

  而俞大猷访少林寺之后,少林寺因抗倭的传奇仍在江湖流传,吸引着许多人去学习棍法。比如,程宗猷就是慕名而去少林寺的。他后来写有《少林棍法阐宗》,里面收有25路棍法和棍式55图,技法很是全面。

  

  而且,从程宗猷的《少林棍法阐宗》中可以知道,在程宗猷去少林寺之前,少林寺是不愿以“真诀”示人的。少林拳棒,没有拜师少林和尚是不轻易传授俗家的,即使俗家有学得少林拳棒的,也被要求不能随意示人、传人。

  

  其实,俞大猷在《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》中说的这段话,包括后来俞大猷离开时,少林寺方丈小山和尚派两个年轻僧人宗擎、普从跟随俞大猷南行,学习他的棍术。学成后,二人辞行,北归少林寺,将所学到的军中棍法传给寺僧。我从中则看出了少林寺僧人的交际智慧及善于汲取他人之长的胸襟。

  

  俞大猷是一代名将,少林寺是佛门。少林僧人虽然与朝廷来往密切,要借助朝廷护寺传教,但是也很忌讳朝廷、官员,不愿让朝廷忌惮少林寺,所以,为俞大猷表演,只能是示弱显拙了。甚至有故意抬高俞大猷,满足俞大猷高明欲的企图,借以结交这一代名将。后来的交往证明了这一点。少林寺派两个年轻僧人随军学艺,既丰富了少林棍法,又让俞大猷很有成就感。以棍法扬名天下的少林寺都要向他学棍,能没有成就感吗!另外,少林寺趁机让俞大猷帮忙在少溪河南岸修建了一座四方禅院。     

  

  哈哈,谁实惠呀!历代少林方丈都是很有政治智慧的人呀!

  

  不过,俞大猷的军中棍法确实丰富了少林寺的棍法。明末清初人吴殳在其所著《手臂录》中写道:“一打一揭,步步向前,遍身着力,即少林棍之五虎拦也。”而后世流传的少林疯魔棍中也有“五虎拦”的招法,在少林俗家弟子王长青所著《少林棍法大全》里,也专门有“少林俞家棍”,可见,俞大猷传给少林僧人宗擎、普从的军中棍法也确实在少林武术中扎根了。至于,后来在福建一带流传的所谓的“俞大猷打遍少林寺的俞家棍法”则是后人扯虎皮做大旗的产物了。至于《明朝那些事》中俞大猷访少林寺的描写却是作者当年明月随意意淫的产物;有人因此说俞大猷是“历史上打假武术第一人”则是贻笑大方的无耻炒作了!

  王占敏

  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