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王寺位于登封市城北5公里嵩山南麓玉柱峰下。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(71),为印度 僧人摄摩腾、竺法兰译经、讲经处,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。又因佛教释迦牟尼为法王,故称大 法王寺。魏青龙二年(234)更名护国寺。隋仁寿二年(602)因建法王寺舍利塔,更名为舍利 寺。唐贞观三年(629)更名功德寺,开元年间(714-741)更名御容寺,大历年间(767- 779)复名法王寺。宋仁宗(1023- 1063)时赐名“东都大法王寺”。元、明以后仍称法王寺。
寺院原有规模宏大,历代均有修建。今尚存天王殿、大雄殿、地藏殿等40余间,分为两进院 落,面积约5000平方米,皆为清代重建。
天王殿,面阔3间、进深3间,单檐硬山式建筑,灰筒板瓦顶。
大雄殿,在天王殿后,建在高台基上,面阔5间、进深3间,单檐硬山式建筑,灰瓦顶。檐 下置三踩斗拱。殿前有月台,殿内供有释迦牟尼、阿难、迦叶、阿弥陀佛、药师佛。殿前左侧自 南向北分别为伽蓝殿、大势至殿、观音殿;右侧自南向北分别为六祖殿、普贤殿、文殊殿,后面 为地藏殿。
地藏殿,面阔7间,进深3间,单檐硬山式建筑,灰瓦顶。20世纪80年代后期,又重建了山 门、金刚殿、东西廊顶、方丈堂等建筑。
寺内现保留有唐至清碑刻40余品,其中唐代元硅塔铭、元代复庵和尚塔铭及月庵海公禅师道 行碑较为珍贵。
寺后山坡上有唐至清砖塔6座,其中唐法王寺塔是本寺最为重要的建筑。
法王寺塔,平面方形,边长7米,15层密檐式砖塔。通高34.187米,外廓呈优美的抛物线
形,造型雄伟壮观。塔檐间有假门窗,通体用白灰敷皮。塔身南面辟圆券门,门内为塔心室,平 面为方形,佛台上供有泥塑佛像1尊,台下供奉明永乐七年(1409)汉白玉佛龛1尊。塔顶宝刹 已损毁,但整座大塔高居寺院后部台地上,成为全寺的标志。
另一座单层唐塔居法王寺塔东侧,为方形亭阁式砖塔。高15米,边长4.4米,南向开券门。 叠涩檐上部,砌大覆钵,塔顶有青石雕岀精美的山花蕉叶、绶花和仰莲宝珠石雕塔刹,造型俊 秀,极为精巧,实属唐塔中之珍品。
另2座方形砖塔,位于单层亭阁式唐塔之北山坡上。从建筑形式、材料、手法和尺度比例及 塔下等砖石雕刻分析,该两塔当为唐代中晚期建筑。其高分别为8米和7米,边长分别为4.25米 与3米,塔顶损坏严重。
在寺西岭上有元代月庵海公圆寂之塔,建于延祐三年(1316)五月。为六角形七级密檐式砖 塔,高19米。下砌须弥座,壶门内有牡丹等花卉和瑞兽雕刻。塔身一级正面有砖雕假门,背面有 塔铭。塔刹为石雕仰莲宝珠。
寺西北隅有清弥壑澧公和尚塔,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)。为六角七级密檐式砖塔,高 11米。下砌须弥座,壶门内有花卉及瑞兽砖雕等,塔身第一层上部砌仿木斗拱。正面镶石塔铭, 塔刹由覆莲、圆盘、宝珠等组成。这组塔群,是法王寺现存古建筑中的珍贵文物。在全国早已为 学术界所关注。
保护范围:①法王寺塔,自东壁向东至嵩门山脊,西壁向西150米。北壁向北至太室山脊, 南壁向南至法王寺常住院北围墙;②元塔、清塔,自塔身外壁向东、西、南北各100米;③常住 院,东至嵩门山脊,西至东灵台山脊.北自北围墙向北至1号唐塔,南自山门前墙向南300米。
建设控制地带:自保护区边线向南至石坊南150米。